仁提起上海林家的时候,她就已经上好了,民俗学老教授说的那些事儿,完全排上用场了啊!
周敬仁又问了一句:“你还没说你怎么猜出的!”
周秀敏信口开河:“挖秦王墓提到了相关资料,我回来搜了下就知道了。”
周敬仁释疑,点了点头,又提醒。“记得了。越详细越好。”
周秀敏漫不经心的应了一声,“知道了啦!”两天后,三人出发前往北京。还好国家信息管理局所处的位置不算偏远,四周酒店旅馆不少,周秀敏订了家四星酒店,顺利入住后,没多久就有一位自称姓高的中年男人来找郑女士,给了她们三人一个通行证,第二天一早,郑女士把她们领到历史资料馆让她们自由行动后便失去踪影了。
国家信息管理局的资料,除了部分公开,大多并不面对公众,更不会提供借阅复印拍照等服务,大多数馆是禁止携带通信器材入内的,重要的馆通过仪器检测身体才能入内,历史资料馆相对比较简单,只要通过门口的红外线扫描仪就行了。两人轻易的通过了。历史馆面积甚广,但密密麻麻的的图书架让它看起来逼仄,光线也不通透,莫名有一种沉甸甸的的厚重感,让第一次看见的人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,周秀敏感到目眩头晕,再看朱砂,她视乎感觉跟她差不多,脸上现出一种“这么多从哪里看起啊”的疑惑,周秀敏正想说‘看得多少是多少,捡重要的感兴趣的看’时,朱砂忽然眼睛亮起来,一副想通透的样子,然后大步朝那些书架走了过去,按着标签一个一个的找着什么的样子,周秀敏问她找什么,朱砂说我想找找看有没有上海林家的资料,周秀敏一愣,巧了,怎么都上赶着找林家?她想既然都要找,那就一起找找看呗,两人分头行动,按照年份地域去找,结果上海的资讯有很多,就是没有那个年代的,朱砂去请教管理员,管理员淡定地告诉她:我们国家太大,资料太多,而且那个年代太久远了,太乱,没也是正常的事。一副不以为然的口吻,朱砂失望地谢过她,打算回馆里阅读其他历史资料,那管理忽然出声叫住了她,声音略带犹豫:“你说四五十年代的上海?那个时代的资料我们也不是没有,只是都没有整理出来,没办法,我们也缺人手,你要是愿意,我可以带你去库房看看,只是那里很乱,资料也零零碎碎的,不一定有你需要的就是了。”朱砂忙谢过她,那管理员领着她绕过大厅,来到楼侧的一个小间,打开门开了灯,对朱砂说,“东西都在里面,大多集中在角落那一堆吧,你自己看,有什么需要叫我。如果要订饭的话,要十一点前。过后恐怕就难订到了。”朱砂再次谢过她,管理员就回去了。
那个房间大概四十来平方,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,除了书籍、文档、文献,还有过时的电器、电脑,坏掉的椅子凳子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杂物,与其说是库房,倒不如说弃置物堆放间更确切点。朱砂找到角落那小山时的书籍文档,里面有好多书籍都发黄发脆了,朱砂拿起一本书轻轻一碰,一下子就掉了好几页,把她吓了一跳。估摸着也不是太重要甚至是放弃了的东西,不然那管理员也不可能带她来随便她看了,想到这点,朱砂才放心了点,但仍然小心翼翼地行动,可不管她怎么小心,搬动书籍文档涌起的灰尘仍然让她不停地打喷嚏。周秀敏许久不见她回来,出来问了管理员寻过来,只见她毫不在意地坐在一大堆杂物间,手上拿着一份发黄的纸皮看得出神,纸皮只剩下半张,上面有撕扯过的痕迹,上面画着一些已经看不出原样是什么的线条,她不明白这是什么,朱砂何以看得入神,问了一声,朱砂“啊”的轻呼,似乎被吓了一跳,周秀敏郁闷了,她以为她知道她来了的——
“这是什么?”她问。
“秀敏,你看,我找到了些东西!”朱砂不答,转而拿起地上一本发黄的小书翻开给周秀敏看,书页薄得一碰就碎的样子,朱砂显得特别小心,周秀敏也不敢接,就着朱砂的手看,书页上方是一张黑白照,背景像是夜总会、高级餐厅之类的地方,上面一个穿着白西装的男人,虽然已经看不清面容,身姿仍然给人一种潇洒俊逸的帅气感,旁边的配字赫然是:林三少!
“啊哟!”周秀敏惊喜的叫了出来,“就是上海的林三少?我擦,果然好帅!”
“十有j□j是。这是上海当年流行《名人月刊》!林三少那么出名,上报也不出奇。”
“好歹也算是收获!”周秀敏再看一眼照片中的男人,低头看下方的内容,大概就是一个作家餐厅遇到林三少,与之交谈,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云云,用的是当时很流行的文雅笔法语调,颇有几分现在流行的“小清新”的调调,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谈话谈到了当年很流行的热流话题考古,林三少说,“现在考古技术、对文物的保存措施等皆不成熟,重要的陵墓还是留给后人去挖吧,别破坏了!”
以后是原文:
‘“那你是对现今所谓的‘复古’潮流不同意了?”我笑着问,他笑着摇头,不置可否。我对现在的考古热也不敢兴趣,因为正如林三少所言,是挖多少破坏多少,据说很多陵墓出土的珍贵丝绢已经青铜器等,由于缺乏正确的保养,已经完全毁坏,这真是让人扼腕!我转到了别的话题,两人闲聊开了。我问:“林三少你是个博学家,中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