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位出逃国君
厉王在位三十七年的时候,由于他倒行逆施,所以被他所称为的国人赶出了西周的都城,他走投无路出奔到了彘,这时候的他已经是精疲力竭了,所以暂时就住在这儿,度过余生吧。
再看一看国都的情况。厉王的王太子静被藏在召公家里,国人知道了,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,召公说:“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,君王不听,以至于遭到这样的灾难。如果现在王太子被人杀了,君王将会以为我对他们记仇而在怨恨君王吧?待奉国君的人,即使遇到危险也不该怨恨;即使怨恨也不该发怒,更何况待奉天子呢?”于是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王太子,王太子终于免遭杀害。
在厉王出逃的时候,太子姬静十九岁,所以说那时候的他还是很年轻的,召公和周公两个人分别是召公姬奭和周公姬旦的五世孙,所以有他两人来执政再合适不过了。况且,老国王还没死呢,所以说迎立新君也不太现实。
关于共和行政,有两种说法:一种为召穆公、周定公共治,另一种说法是共伯和当政。我认为第一种比较可信。
共伯是谁?《史记》没有记载,但是其他的一些史料中记载的非常详细。
《竹书纪年》则说厉王出奔,共伯和干王位,史称“共和行政”。同时很明确地说共伯和,就是共国的伯,名和。也就是说他是封于共国的诸侯,名叫做和。《世本》也说共伯干政。
孔颖达的《史记正义》则认为共伯与和是两个人,共伯是卫釐侯太子,而和是他的弟弟。和攻共伯,共伯入卫釐侯墓道而自杀,而和立为卫国国君,是为卫武公。也就是不承认共伯和的存在。
其实仔细想一想就能明白,周朝再怎么堕落也绝对不会请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来主持政事,所以还是让共伯和去死吧。
召穆公和周定公两个人改公元前841年(厉王三十八年)为共和元年,也就在这一年中国有了真实的历史纪年,也就从这里开始,长达七百零一年的王号纪年法形成。
周王朝的统治自周穆王之后达到顶峰,而到了周厉王时期贵族阶层就完全的堕落了,在周厉王被流放到彘这个地方去的时候,就代表着周朝应该改革了,如果再不改革,享乐主义就将使得这个国祚不满二百年的王朝土崩瓦解。
其实要说共伯和执政是错误的,那也有不足之处,因为共伯和的手里有一直很强的军队,就靠这个军队边镇压边安抚,国人才不敢再次暴动。厉王逃亡在彘后,这时,周朝东边的诸侯卫武公带兵赶到了镐京。于是召公虎便出面代表周厉王的旧臣请卫武公暂时代行执政,自己和另一个大臣周公(周公旦的后代)等组成奴隶主贵族会议辅政。因为卫武公名和,他的封地在共(河南辉县),因此又称共伯和。(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)。
但是,只说共伯和摄政,那这种说法是不对的,实际上共伯和执掌的是军权,他没有政治上的头脑。但是他开创了十四年没有大的起义的盛世,可是在十四年后,当一个消息从周厉王流放的地方传来时,全国人民,上至召公,下至乞丐,都欢呼雀跃起来。这个消息就是,周厉王死了,终年六十四岁。
但毕竟这个国王还当过三十七年的国王,也可以算得上是正式的国君,他又是未来太子的父亲,虽然他在位的三十七年什么好事都没有完成,坏事做了一大堆,但是也得给他上一个谥号,免得他再在梦里把你叫走。
共伯和也是这么办的,他在执政十四年的时候听到了周厉王的死讯,马上跟召公和周公商量了一下,让出权力,交给太子姬静,把上谥号的任务交给这位而立之年的国王。
宣王中兴
姬静即位,也就是我们后来人所说到的周宣王。他即位的第一件事,就是给自己那个并死在流放地点的父王上谥号。如果上了美谥,人民放不过自己;如果上了恶谥,礼法放不过自己。两难情形下,周宣王还是心系百姓,所以他选中了“杀戮无辜曰厉”这一条,他觉得人民是最伟大的,所以一刻也不能伤害他们的积极性。
通过这一点,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周宣王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好的,比他那个只会敛财的父亲要好得多,上天却在他的执政中期开了一个玩笑。周宣王在即位的前十年还算是可以守成的君主,但是自从十一年开始政治就走下坡路了。
其实周宣王时期的败绩主要是在征伐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,第一战便是和鲁国交战。其实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,因为周国国王干涉了鲁国的内政。
前817年(周宣王十一年)春天,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公子括、少子公子戏,朝见周宣王。周宣王喜爱公子戏,想要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。周宣王的大夫樊仲甫(一名仲山甫)劝阻周宣王说,废长立幼,不合旧制,周宣王不听,执意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。同年夏天,鲁武公回国后去世,公子戏继位,是为鲁懿公。
前807年(周宣王二十一年),公子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杀鲁懿公,伯御被立为鲁君,史称“鲁废公”。[8]
前797年(周宣王三十一年),周宣王讨伐鲁国,杀死鲁废公伯御,周宣王询问大臣鲁国公子中谁能胜任鲁国国君之位。樊穆仲说,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,庄重恭敬,敬重老人,处事执法必定遵循前朝礼制。周宣王于是在夷宫(周宣王祖父周夷王的庙廷)立公子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