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媒体的一次次热炒,苏慕娥却越来越心如止水。
习惯了做演员的生活,习惯了和所有热爱表演事业的人,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奋斗,去忘我地进行排练与探讨,曾经作为一个电影明星,忙碌应付媒体与各种各样干扰的日子,已经与她渐行渐远了。
她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忙碌,排练节目之余,会经常和粉丝们进行小型聚会。
她还会花很多时间,去回应读者的来信,或者亲手给粉丝们,制作一些小礼物,在聚会的时候送给他们。
在她这样平淡却充实的生活时,她淡出的娱乐圈,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综艺时代,像是坐上了火箭,一日千里,节奏越来越快。
12年火爆荧屏的音乐评论节目,提前3年,来到了中国市场。同时兴起的,还有一种前世所没有的表演评论节目。
类似于音乐评论节目的模式,是选手登台表演,由导师进行选择,表演评论节目,也是类似的流程。
海选之后,选拔上的佼佼者,才可以在节目中露面。
节目开始后,由导演组设计流程,导师可以自主命题,或者让选手抽签选择表演项目,然后,依据他们的表演,来对他们进行打分。
导师挑选学生,组成战队,组内晋级者,再同其他组成员,在不同命题或其他评选模式下,进行pk,冠军可以直接被知名的经纪公司签下,加入娱乐圈,进入知名剧组。
负责策划、制作这档节目的,依旧是前世随时紧扣娱乐脉搏的某著名省级电视台。
他们打算邀请的人选,包括时下大热的明星,也包括一些成名已久的成熟演员,甚至是老戏骨。
然而,与这些打算邀请的人员进行接洽之后,得到的回应,都是拒绝。
就像前世的《中国好声音》一样,这档表演评选节目,也是国内第一档类似题材的评论节目,所有利益与风险,均无法预测,被邀请的人权衡之后,都选择了更加保守和稳妥的态度。
这期间,郭芽新由于没有什么好戏可拍,又不想自毁名声,去拍一些哗众取宠的烂剧、雷剧,而闲了下来,到国外进行了短期的表演进修,经纪人陈格听说了这个节目,无意间问了她,却提起了她的兴趣。
她记得,苏慕娥说过,娱乐圈的后续时代,先是评论类的竞技综艺节目的天下,随后就是真人秀时代。
现在,应该评论类的竞技节目,提前引起风潮了。
其他导师评论的节目,不是唱歌类的,就是舞蹈类的,她都没有办法参加,这个节目,除了适合她之外,似乎还挺有积极意义的。
郭芽新思考之后,让陈格和对方进行了接洽,得到了节目的流程纲要,约了苏慕娥,在一家会员制的茶馆小聚,让她帮自己拿拿主意。
算起来,她们差不多也有将近一年没有见面了。
苏慕娥结束《团团圆圆》的巡演之后,在话剧院附近租了公寓,而她,也是最近才回到国内。
约定的这一天,天上纷纷扬扬,洒落着小小的雪花。
苏慕娥到了茶馆,郭芽新已经点好了普洱茶和茶点,在房间里等着她。
好久没见,两人见面,直接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。
“恭喜你,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功。”郭芽新看着苏慕娥,有些激动地说。“我人在国外,都听到相关报道了,你的话剧,在国内引起了一股风潮。”
“作品过硬,当然,肯定也和我还有其他演员们的努力分不开。”苏慕娥挑挑眉,见到最好的朋友,心情格外好。
也不忘说说郭芽新:“你也够洒脱的,合约内的任务完成了,说出国就出国了,圈内都没你的消息了。”
“嗨,不出国,难道要去演那些雷剧?好歹也是功成名就了,还是爱惜羽毛吧。”郭芽新笑着说,拉着苏慕娥,在木墩形状的椅子上坐了下来。
“今天找你来有事商量,”郭芽新说着,从包里拿出了那份节目的流程纲要,交给了苏慕娥。
“我现在没好项目参演,又不太想去演话剧,刚好听说了个节目,让经纪人帮我拿了节目纲要还有项目书。我大致看了一下,跟《好声音》一个套路,不过这个是表演评论类的,感觉还可以,你帮我把把关,看看行不行。”
这类节目在国内,现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,虽然好声音一炮而红,但不同类别,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。
要是参加的第一档节目,就口碑不佳的话,很容易损失自己的人气,甚至受到负面的舆论打击。郭芽新主要想让苏慕娥帮她看看,这档节目,会不会有给她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。
苏慕娥仔细看了一下项目书和节目流程,又和郭芽新问了一下宣发方面的消息,最终得出的结论,令她有些为难。
“这节目的效果,难讲。国外的那些综艺,都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操刀制作的,而且在本国播出期间,基本上整个流程和模式,都已经千锤百炼了,拿过来,稍微做一下本土化的改进,基本都能保证成功。”
“这个节目,是这个电视台自行策划的,虽然参考了国外成功评论类节目的流程,但是这类节目,仅仅有成熟的流程是不够的,宣发的重点,节目的重心,细节的设置,都是关键,从项目书上来看,卖点和细节,都不是很有爆发性。”
“如果节目导向是正面的话,那么加入的话,最可能的结果是不功不过,凭借独创性,能够吸引